不提清軍中輕甲善射的弓箭手們,便是他們各旗中的輔兵,雖然沒有獲得披甲的資格,卻同樣都是打小便習(xí)練弓馬,作戰(zhàn)能力也是不差的。
清軍弓箭手們自盾車后閃出射擊時,各旗的重甲兵們,則是守護(hù)在各盾車的兩側(cè),防止明軍再次從通道內(nèi)沖出來突襲。
進(jìn)攻宣大軍防線的清軍,終于又將一道壕溝填上,層疊的盾車,已是推近到土墻前四十步左右,在他們之前,只剩下一道壕溝了。
比起明軍的弓箭,滿洲人與蒙古人的弓力較弱,不過七斗,有效射程七十步,只有在進(jìn)入五十步才對目標(biāo)有明顯殺傷力。
而要破對手的甲胄,皮甲,棉甲,鐵甲等,更要拉近三十步、四十步左右的距離,不過,他們的箭矢卻也狠毒。
其箭鏃極長,形如鑿,箭頭還多用馬糞等浸泡過,射中人體后難以取出不說,還極可能毒素蔓延,造成感染,許多人都是因此而失去性命。
在這個距離上,清軍的弓箭威脅大增,他們的箭又狠又準(zhǔn),一波波凌厲的箭雨過來,許多宣大軍的火銃手都紛紛中箭。
火銃的威力雖然猛烈,但裝填子藥步驟繁多,且不容絲毫錯亂,所以論起射速與準(zhǔn)確性,卻遠(yuǎn)遠(yuǎn)不如清軍的弓箭。
清兵波波猛烈的箭雨不停,他們弓手人數(shù)實在太多了,土墻后宣大軍的火銃手們,只得個個把頭趴得更低,打完一銃后,就趕緊低下頭,躡手躡腳的退到后面再慢慢裝彈。
呼嘯的波波箭雨過來,總是有軍士躲避不及,好些人的頭盔被射落射穿,雖說如此,土墻后的宣大軍的火銃仍是未曾停歇,只是震耳欲聾的火銃聲已顯得稀落了許多。
饒是如此,仍不時有清軍弓箭手,還有填壕的輔兵跟役、包衣阿哈們被打中翻滾在地,雙方的傷亡不斷擴(kuò)大。
內(nèi)容未完,下一頁繼續(xù)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