可建功與不建功,并非薛弋寒一人能說了算。自古未聞有權(quán)臣在內(nèi),而大將能立功于外者。何況他遇上的并非是權(quán)臣,而是權(quán)帝。
薛凌不在京中為質(zhì),梁成帝怎敢許薛弋寒開疆拓土。
也不算全然沒有好處,至少西北那帶的百姓安生了十幾年,也由著薛凌在平城撒了十幾年歡。更多的就是朝堂君臣情深,千古美談。
有了這些事做底子,她理不理解薛弋寒無關(guān)緊要,但肯定知道日常朝廷撥下去的那點軍需,能讓養(yǎng)著的將士吃飽穿暖已是不易,要說倉廩囤滿顯然是不現(xiàn)實。再說需要糧的地方多了去,哪怕讓其在民間流通也有利于百姓生計,斷無可能堆著大批黍米等發(fā)霉。
薛凌那次去安城,到純屬撞上了運氣。年底正值朝廷收了新糧,平安二城的糧又剛剛運到不久,還沒分發(fā)下去。若換個時間點兒,安城糧倉能裝一半已是豐裕。
因此,與其說起戰(zhàn)的征兆是下軍帖要各守將點兵,倒不如說,朝廷開始備糧才是真真要準備放矢。畢竟,太平無事的時候,皇帝也會一時興起,要求底下的人交個實數(shù),看看自家養(yǎng)了多少馬蹄子。各年節(jié)時,還有開支賬目核查,這都需要在位名冊。
征糧就不一樣,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,不先準備物資,刀槍戟劍一來,再吃不上飯,哪還有心思拼命。且此舉有損民生,若是朝廷無故征糧,恐有民怨,稍微正常一點的皇帝,也不至于冒天下之不韙。
這事兒多是就地開征,山長水遠運送不易,押送的物資越多,需要的人工也越多,與其在路途上消耗,不如先就地征糧,實在不足,方由別的地方調(diào)運補齊。
趕上好的年景,朝廷還會給個三五兩銀子權(quán)當買資。若是年景不好,全家性命一并征了去,男子扛刀,婦人炊掃,老弱孺童合力也能推個滾石。
便是條狗,亦能牽了去,活著吠敵,亡了入鍋。這種情況下,那幾粒糧食,與其說征,不如說搶更為合理些。
內(nèi)容未完,下一頁繼續(xù)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