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了,對于當代某些知識分子懷念民國的深層次根本原因,在上一部分已經(jīng)有了初步的描述。那么,他們有關(guān)于提高自身經(jīng)濟待遇的要求,到底有沒有一定的合理X呢?

        ……這個……該怎么說呢?尊重知識分子這個說法,應該是絕對沒有錯的。

        但有一點請大家先弄清楚,我們到底應該尊重怎樣的知識分子?

        或者說,究竟是哪一類的知識分子,才能給我們這個社會真正地創(chuàng)造出財富和價值?

        近年來,國內(nèi)學術(shù)界有個很時髦的名詞,叫做“民國范兒”。大概意思就是說,民國時代雖是社會政治上的動蕩亂世,卻是人文JiNg神上的蓬B0盛世――大師輩出、JiNg英涌現(xiàn),一個個都有著獨特的人格魅力,自由的生活方式和高昂的JiNg神氣質(zhì),把這些民國時代的節(jié)C和風骨歸納起來,就是所謂的“民國范兒”。

        總之,從清朝上溯整個中國古代的那種士子之氣,那GU“以天下為己任”的博大x懷,于民國時代的教育界和學術(shù)界猶有遺風??上щS著眼下的社會風氣日益浮躁,在如今我國的大學里,已經(jīng)幾乎沒有那種清高不凡的氛圍了。所以,過去那些充滿古典中華士人風骨,又結(jié)合了近代西方進步思想的“民國范兒”,實在是我輩信仰空虛的現(xiàn)代人,應當仰慕和借鑒的經(jīng)典對象!

        嗯,這番論述不能說沒有道理。但不知大家有沒有注意過一點,這些“很有范兒”的“民國時代JiNg英人物”,如章太炎、蔡元培、陳寅恪、梁漱溟、梅蘭芳、徐志摩、聞一多、魯迅、張Ai玲、梁啟超……雖然確實是名聲如雷貫耳,令人高山仰止,肅然起敬,可他們基本上都是Ga0社會科學的文化人,學的和研究的都是教育、文學、外語、歷史、哲學、藝術(shù)之類,卻很難找到什么工科和理科的人才。

        而我們b較熟悉的老一輩科學家,例如錢學森、李四光、竺可楨等等,幾乎都是從國外留學回來,因為國內(nèi)沒有培養(yǎng)和扶持優(yōu)秀科學家的條件,在民國時期也看不出什么很特別的“范兒”――這就有些奇怪了,以北洋軍閥時代的教授待遇之優(yōu)厚,大學經(jīng)費之充足,難道就蓋不起一個實驗室嗎?要知道,20世紀早期的科學研究,其所需經(jīng)費還遠沒有后來那么龐大???

        事情的真相是這樣的,在民國前期,北洋軍閥統(tǒng)治時代的中國各所大學里,文科生和理科生的b例極度不平衡――學習文法藝術(shù)的文科生獨占鰲頭,竟然達到了學生總數(shù)的90%以上!

        而與之相對應的是,在大學里攻讀工科、農(nóng)科的學生卻寥寥無幾,連商科都沒啥人,講這些課程的教授也很少。只有醫(yī)科稍微強一點,但也好得有限。

        唉,在當年北京的那些大學里,第一是文科,第二是文科,第三還是文科!

        內(nèi)容未完,下一頁繼續(xù)閱讀